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析津志輯佚

《析津志輯佚》[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乘興到。臨歧一徑由崇墉,夾道高楊若引導。周遭寒溜碧悠悠,動蕩樓台影還倒。荷花荷葉展幽芬,綠水蒼雲競偎靠。雙雙野鳧戲分萍,小小漁舟出深澳。西軒虛敞眼室明,雲扶遠山齊戴帽。平生浪跡走西東,每遇林泉端酷好。亦知勝景難久留,且憩片時聊寄傲。快游不待美所並,應禱更奇雨飛瀑。
2 恆齋、汲古齋 在燕京豐宜門裡,園橋南岸之西。趙吉甫老人所建,在種德園內。
3 東掖銅馬 慕容雋據燕,有馬駿而力,愛之。遂鑄銅馬像,置於東掖門外。今有銅馬坊。
4 閭城石獸 燕京之西,有故閭城。中有二石獸,至今尚存。然不知何代人所遺也。
5 燒飯園 在蓬萊坊南。由東門又轉西即南園紅門,各有所主祭之,樹壇位。其園內無殿宇。惟松柏成行,數十株森鬱,宛然莙高淒愴之意。闌與牆西有燒飯紅門者,乃十一室之神門,來往燒飯之所由,無人敢行,往有軍人把守。每祭,則自內庭騎從酒物,呵從攜持祭物於內。燒飯師婆以國語祝祈,徧灑湩酪酒物。以火燒所祭之肉,而祝語甚詳。先,燒飯園在海子橋南,今廢為官祭場。
6 汴京司天渾儀 沈括存中所制,今在南城披雲樓直南寺中,極工。
7 南城彰儀門外,去二里許,望南有人家百餘戶,俱碾玉工,是名磨玉局。南城村有黃土坡,凡鑄治佛像、供器、印篆,並及萬億庫鈔板,勢須此處取土為沙模。年例,兵部以站車搬運,入美利庫中用。
8 抄紙局 西南近城,原系阿哈馬平章花園。至今金蓮沼尚存二區。(引自徐氏鑄學齋抄本折津志)
9 韓御史,先世禹城人。城南遠風台為別墅。諸老有詩。(日下舊聞考卷九十郊坰引析津志。)
10 雙青楊樹大井,關帝廟。又北去,則昭回坊矣。前有大十字街,轉西大都府巡警二院。直西,則崇仁倒鈔庫。西,中心閣。閣之西,齊政樓也。更鼓譙樓。樓之正北,乃鐘樓也。(日下舊聞考卷五十四城市引析津志。)
11 通州都漕運司,在通州大道之北。(日下舊聞考卷一百零八京畿引析津志。)
12 齊化門外有東嶽行宮,此處昔日香燭酒紙最為利。蓋江南直沽海道,來自通州者,多於城外居止,趨之者如歸。又漕運歲儲,多所交易,居民殷實。(日下舊聞考卷八十八郊坰引析津志。)
13 澄清閘 雋景山詩:六丁竭力用工夫,不用長虹枕海隅。石齒冷涵雲跡潤,樹頭寒挂月輪孤。嘶風寶馬踏晴雪,出蟄蒼龍戲貝珠。佇立細看今日事,臨邛未遂馬相如。(日下舊聞考卷五十四城市引析津志。)
14 刺斡耳朵者,即世祖皇帝之行在也。每聖上巡幸上都者,蓋亦行國賦民力,其聖慮周知,非實以清暑為事也。此故老相傳,獨異乎今時所聞。蓋過此口漢兒山,有界限,名靼靼山,萬里如坻。(永樂大典卷七七○二京字韻八頁上引析津志。)
15 白塔 在大聖壽萬安寺,平則門內。
16 黑塔 在大天源延聖寺,太平坊。
17 青塔 永福寺青琉璃。
18 唐憫忠寺無垢淨光塔 有銘,範陽府功曹參軍兼節度掌書記張不矜撰。至德二載建。我聞西方有大聖佛伽,號曰覺。在迦毗羅城精舍閣內,能庇極四天,超証諸果,而毫照劫界之外,罔不諦聽而歸之。時戰荼外道,昧佛威力,有善相者諗之曰:汝當墮無間大地獄,受旃檀羅業。若能悔過從正,悛心歸真,當於劫,毗羅城三歧古塔,崩壞日久,無人修崇,能造輪棖,書陀羅尼咒於其塔內,念誦精持,減罪恆沙,受大安樂。其名曰無垢淨光塔。夫塔者,所以●像生敬祈者;所以昭德塞違,處誠依投,罔不示應。我大唐皇帝陛下,孝因冥感,聖以天資。太上皇不宰功成,禪代法禹,創業垂統。時邕象堯複寶位,為太與兆人,為父母珍符景命,充溢寰瀛,止難鋤凶,洗清天宇。光祿大夫範陽郡大都督府長史、河北節度兼度支營田海運等使、攝御史大夫歸義王史思明,碩量天假,宏謀神授,仁被動植,忠越古今。竭節布懇,成成其名。砥心礪行,存乎道。昔在平盧也,於曹禪師早發弘願,於彼造塔。初,經始未構,屬中原亂離有難,便赴範陽,其塔便罷修葺。今重承因命,允厘東郊,緬想誠式,副前願。敬於憫忠寺般若院,造無垢淨光塔一所。池五飾,工力已周。夫其始也,堙垝墉精院,掘地及泉,寔其炭隱,以金椎岌其階。公輸運斤,離子督墨,摹規獲矩,而陶甓霧集,俗馳緇走,而翎甓雲屯,工以子來,人以心競哉。生明月既望,乃勤樸斵夫。其甃凹磨凸刓方鏟圓,龍鱗錯落以用,密虎傑豎以攢扣,栱杈以分,赴綺疏回,合以洞開。夫如是,月有旬矣。爾其層構削成,棖輪孤聳,金幢插漢,截虹霓以中分。寶鐸連星,礙舒而假道。密邇睚眥以缺立,群仙□曳而下來,恠獸蜿拏而捧龕。石人贔𠫍,以承級崒。若蓬壺仙館,聳珠闕重,皎如天台四明,蒔琪林於絕頂。夕而望之,月當蒙汜,星辰皛晃而攢臨;曉而望之,日上扶桑,雲霞蔽虧而捧出。既懺諸累,能植勝緣。時八部天人,九有緇俗,日夕匍匐而歸之。徒觀其趨福庭,登梵扃,披倒景,躋重冥,啟洞戶,排疏欞,勃崒嶙峋青熒。俯瞰萬像,平步高玄,回惶恆悸。既如折玄牝於閶闔,涉級聚武,又若搏壁上翠屏。爾乃周游層甍,嬰倚飛楹,棧道詰立,四顧而震魂。井幹陵臨,窮覽周流而失瞬。至於契法者,湛乎真寂。悟入解者,得乎律梁。於是艤涅盤岸,屏瀑流河,窺其神咒,置於層剎之中。峩峩梵幢,列於毗羅之院。逗影而入,苦皆懺聞鈴。而三業都捐,用能禪佑熙朝。希嘏保佑門閥,修文偃武,康於極樂之回歸。馬休牛皷,腹於革胥之代,求蒙是作,式創銘云:都聚相之嚴厲兮,巍然孤聳;如天下來兮,若地之踊;瓊龕層剎兮,駢巃嵷;龍蜿獸拿兮,鬼神捧;輪棖岌嶪兮,土宇瞻悚;鈴音聰合兮,威力潛拱;亞相持邊兮,被光寵;鎮此門兮,謀重;富國保家兮,千萬億。
19 東一塔 安祿山所建,塔內有蘇靈芝墨跡在內。
20 昊天妙聖塔 今磚。
21 延壽殊聖永昌塔。竹林寺塔。崇孝塔。奉福寺塔。以上木塔。
22 門頭塔。玉浮圖。唐普慶寺。 聖安莊塔。天王塔。永安寺琉璃青雙塔。
23 聖壽莊塔 在大興縣,磚。萬安塔、磚。石佛塔、磚。羊市塔、磚。高家塔。龍虎台塔、磚。通州石塔。磚。荼毗塔。海雲可庵雙塔在慶壽寺西。 石佛寺塔。(順天府志引析津志。)
24 ●大都東西館馬步站
25 欽惟聖朝一統天下,龍節虎符之分遣,蠻陌駿奔之貢奉,四方萬里,使節往來,可計日而至者,驛馬之力也。本驛,上隸朝省,下達萬邦,乃車書輻湊之所。供億叢劇,馳傳實繁。服役者,有罄家之憂。居貧者,有逃家之苦,無能伸訴,亦云久矣云云。
26 國初,驛站有諸都統領使司。尋改升通政院。皇慶初,院革屬夏官,親站則有驛令提領之職。較站赤於軍民鼎峙而不可漏廢也。然宣朝廷之政,速邊徼之警報,俾天下流通而無滯,惟驛為重。至元七年,裕宗之在東宮也,諭諸路如前規。大德五年,通政院奉令旨,各路收地造籍,諸人毋得爭奪云云。至正二十年五月十九日,皇上御延春閣,大臣平章塔失迭木兒等官奏:因為近年調兵,軍儲倉廩不敷。若不各處措備呵,怎中?俺商量來,陝西所轄延安路,與東勝州相近有。今後專委陝西省官一員,延安路所出糧斛內斟酌交和糴,運赴東勝州收貯,攢運入京等事。制曰:可。至正二十年七月十五日,歡真怯薛第一日,明仁殿裏,有時分,速古兒赤八都帖木兒、雲都赤塔海帖木兒、殿中納哈出、給事中哈兒八占等有來,省官每商量有,失列門平章、普賢奴都事、直省舍人馬兒荅沙等奏:即目各處調兵之際,全藉饋餉供給,已經差官於延安等處和糴糧斛,就於彼處創造船隻,徑由黃河運至東勝州,權且收貯,攢運入京。若不驗其陸路遠近,整治站赤,誠恐臨時失悞。俺商量來,而今東勝至白登伍處,元設牛站。並使牛人戶除見在外,其餘不敷人戶,差官僉補。所少車輛、牛只、布袋等物,收買成造。夏永固創設車牛站一所,合用站戶,除軍站外,委兵部官於附近州縣相應人戶內僉,權且應當,事寧之後,各歸元役。每站設驛令一員,專一提調一應事務。仍將各站人戶,除免雜泛差役,和雇和買,怎生麼道太子根前,啟呵聖旨識也者。麼道奏呵奉聖旨那般者。欽此。牛站所 東勝、段家村、下水木大祖、豐州、三莊、八撒、徒道子、上泉、白登縣、台頭、夏永固、兩家店,通一十四處。
27 駱駝站 寧夏運糧,即延安糧運入東勝,所造船只順流而下。
28 站赤 大都驛,元額馬一千三十七疋,驢二十頭。目今見在馬二百單九疋,驢五十二頭。
29 陸運提舉司 元額站車五百八十九輛,目今四十七輛。
30 大都步站所 元額站車一百九十四輛,目今六十五輛。舟站、駱駝站、牛站、車駕幸灤京往還,見國朝歲紀。
31 天下站名
32 ○天下站名
33 大都 西東四十里至 通州 六十里 夏店 一百
34 薊州 一百二十里至此分四路:一路正東至遵化,轉東北至北京。一路東南至玉田,東北行至永平,正北至北京。一路東北行八十里 遵化 九十里東北 灤陽 六十里 富民 百二十里 寬河 一百里 神山 一百里 富峪 北京 今大寧 玉田 正東八十里 豐潤 七個嶺 八十里 永平 正北五十里 建昌 四十里 上灤 八十里 大姑九十 新店 七十 木思 六十里 甜水 六十里 家店 七十里 城子 八十里 大部落 北京至北分二路:一路正北至阿木哥大王府,一路正東行至驛安。
35 大寧 北京八十正北 恩州 八十里 花道 八十里 狗群 東北三十里 高州 正北 阿木哥大王府 正東一百里 叉道 一百十里 西部落 七十五里 橋子站 東南七十里 鹿窖 一百二十里 柳樹部落 一百二十里 驛安 至此分二路:一路東北行至西洋州,一路南行轉東南至瀋州。
36 驛安 東北百五十里 洪州 一百二十五里 寧昌 一百二十里 慶雲 正東偏南 成平府大安 正北一百十里
37 賈道鋪 正東微北一百一十里 韓州 信州 大水濼 正東百二十里 十八里 九十 胡裡出東北百二十里至西,一路東行至塔海萬戶  洋州至北分三路:一路正北肇州轉東北至吉答。一路北行轉東至唆吉  西洋州正北 斡母 百二十 肇州 正東北三十里 塔魯 東北百四十里 泰州 百二十 離怕合 一百 迪失吉 正北一百 吉答 至此分二路:一路東行至失寶赤萬戶,一路西行至吾失溫,其西接阿木哥。
38 吉答 正東 牙剌 百二十 捻站 百二十 苦憐 八十 奴迷 百三十 失憐 百四十 和倫 百一十 海裏捏耒 一百 阿餘站 失寶赤萬戶 吉答 正西 吾憐 謀丹 招安 啖魯 斜魯 唆吉 納的移裏迷 桓端吉 回引 忙剌 吾失溫 其西 阿木哥
39 西祥州 正東 賓州 一百一十 韋口鋪 百二十 干木火 百一十 上京 海哥 七十 鹿魯 八十 捻站七十 不牙迷 一百 捻站 百八十 哈散 百七十 吾納苦 百三十 忽帖罕 塔海萬戶 正南八十 特甫 建州 東南一百 石敦 一百 散迭 正東一百 阿忽 一百 禪春 一百 阿母 一百二十 阿剌 一百二十 唆吉至此分二路:一路正東微北至永明城,一路正東南至合懶丹。
40 唆吉 正東微北百二十里 石迪 正東北五十 甫丹 百一十 東洋州 百二十 土羅火 百三十 希田 百二十 開元 正東 孛迷 梁母 孛吾 阿失吉 舍站 永明城 其東海東南百一十 謀丹 百一十 南京 百一十 蠻出海 七十 蓬苦 百三十 毛連苦 百二十 木吉 百一十 迭甫 百四十 阿剌可失列百四十 瑞州 百二十 青州 百一十 洪寬 百二十 合懶府高麗後門其東海
41 驛安 正南百二十 懿州熊山 百一十 驛昌 一百 崖頭 正東百二十 彰義 自此分二路:一路正東至瀋州,一路正東偏南至洞仙。
42 彰義 正東 瀋州 正南百二十 東京 南東六十里 頭館 正東六十五 甜水 正東微南六十五 連山 七十 龍鳳 七十 斜烈 七十 開州 六十 陽站 四十 驛昌站 誼州 六十 靈州 九十五 宣州 九十 雲興 百二十 安信 九十 都獲 九十 肅州 八十五 安定 六十五 東寧 六十 生陽 洞仙其東海,其北接合懶府。
43 大都 正北微西 昌平 西北八十 榆林 西行至統幕分二路:一路北行至上都,一路西行至 雷家站 九十 宣德一百二十 夏永固 正南九十 天成 六十 白登 六十 牛皮嶺 正西五十 大同 西南九十五 西安社 九十九 安艮子 七十 廣武 七十 太和嶺 正南偏西界 雁門 九十五 原平 正西南 九原 正南偏西六十五 成皆 正南八十里 冀寧 一路自夏永固不過河,直正北一百里 石嶺關。又正北四十里 忻州。又正北八十里,崞州。又正北偏東八十里 雁門。代州在東十五里。又正北一百里廣武。又正北偏東安銀子。正北八十里 洪贊 正北轉東八十 雕窩 正北偏東八十 赤城 八十 獨石 東北八十 牛群頭 六十 明安 六十 李陵台 正西三十六站入和林  桓州至上都
44 上都 正東北二十里 上道 百三十 七個營 百二十 尖山寨 正東偏南百六十 湧泉 正東百二十 新店至此分二路:一路正北偏東十五里至松州,一路正東偏南一百一十里至吳家堡與狗群道合。
45 西南七十 良鄉 六十 涿州 七十 定興 六十見 白塔 六十五 保定 至此分為二路:一路西南行九十由慶都至真定。一路正南行由蠡州至大名。至此分為二路:一路由定興至保定。一路正南由新城斜迤東南行至陸州。 慶都 六十 中山 五十五 新樂 真定自此分二路:一路正西行由獲鹿至平陽。一路正南由灤城直至懷孟。 保定正南五十 蠡湖 七十五 安平 六十 舊州 六十 南橋 六十 冀州 七十 寧化 七十 清河 七十五 曹仁五十五 館陶 五十五 南館陶 九十 大名 至此分二路:一路正南孟固至汴梁、杞縣。一路西南至內黃至汴梁。 孟固 開州 中冉 黑岡 韓陵 杞縣至河南通許。 真定 正西八十 獲鹿 井陘 栢井 七十五 平漳 七十 芹泉 七十五 太安 八十 鳴嗛 冀寧 正南七十五 灤城 四十五 趙州 七十五 栢鄉 七十 內丘 正南偏西五十五 順德 七十五 臨洺 七十 邯鄲 七十 磁州 七十 彰德 七十 宜溝 七十 淇州六十 衛輝 正西 獲嘉 九十 承恩 九十 懷孟
46 冀寧 正南偏西七十 同戈 七十五 洪善 七十 賈令 八二 義棠 八十 靈石 正南 仁義 東南六十 霍州 西南 苗村 平陽 至此分二路:一路西南由絳州至河中,一路東南由冀氏至懷孟。正北八十 成皆 正北偏東六十五 九原 正東北路 平原 九十五 雁門 大和嶺 東北七十 廣武 七十 安銀子 九十九 西安社 九十五 大同 平陽 正東二百三十 冀氏 東南三百三十 潞州 正南偏東二百三十 澤州 正南偏東百四十 懷孟 西南七十五 西北七十五 絳州 正南八十 聞喜 西南九十 泓芝 七十 臨晉 正南偏西五十 河中 大名 西南 內黃 七十 臨河 正南偏西八十 中溝 七十五 史向 九十五 汴梁 涿州 正南七十 新城 正南微東七十 雄州 六十 任邱 六十 河間 六十 獻州 七十 阜城 八十 景州 六十 陵州 九十。至此分三路:一路東南由平原渡河至徐州。一路正東偏南至益都。一路正南偏西由東昌至歸德。 平原 九十 高唐 茌平東南九十 東阿 九十 石橫 一百四十 東平 正南偏西 濟寧 東南七十五 魚台 七十五 潭口七十五 胡陵 九十 沛縣 楊家場 秦溝 徐州正東六十自北至淮安水站。 呂梁 東南一百 邳州 阜河
47 宿遷 崔鎮 張思忠 六十 耿舉沙 六十 大清口 淮安
48 陵州 正東 德州 正南百二十 禹城 東南一百二十 濟南 正東偏南百二十 明水 一百 淄萊 七十 金嶺七十五 益都 至此分二路:一路正東由昌樂至寧海,一路正南由盻陽至葛州。
49 益都 正東七十五 昌樂 五十五 濰州 百五十 崔官人 一百一十 萊州 一百二十 黃山 百二十 登州百四十五 孫脊 七十五 寧海 東至海。正南七十 般陽 九十 關店 八十 高橋 正南微東九十 司馬 九十 葛州 正南九十。至此分二路:一路正南由沂州至邳州。一路正東由莒州至寧山。 沂州 九十 新王莊 邳州
50 葛州 正東 莒州 蜜州 膠州 寧山東海
51 陵州 正南偏西百二十 東昌 正南 陽谷 百二十 曹州 正南東九十 歸德 至此分二路:一路正南由杏關至濟州,一路正東由於山至徐州  歸德 東南百二十里 於山 一百 下邑 九十 蕭縣 六十 楮蘭 至徐州 正南 杏岡 亳州 東南三百三十 蒙城 二百 懷遠 一百 濠州 徐州 陸路正南由楮蘭至揚州。水路由呂梁邳州 卒河 宿遷 張思忠 耿舉沙 大清口至淮安 楮蘭 三村 正南偏東 靈璧 正東偏南 虹縣 青陽泗州 八十 臨淮 正南偏東 平原 東南 石梁 馬塘 甘泉 楊州
52 汴梁 正南四十五里,至此分四路:一路正西由當陽至河南府。一路正南由朱仙迤里東南至蘄州。一路東南由杞縣至壽州。一路西南由洧川至襄陽  朱仙鎮 五十 雀橋 正南微東七十 鄢陵 四十五 屯溝 四十五里 清水六十 新寨 七十 上蔡 七十 蔡州 左塚 真陽 銅鍾 羅山 東南 臨崖 定遠 七十五 黃陂五十 金竹 三十五至 麻城 二百 漢津 正南偏東六十 桃花 正南五十五 平楚 四十五 周家山 五十里 陽羅 東五十 矮州 東南至黃陂二百其 光州 黃州 正東七十 蘭溪 七十 蘄州 七十 渡江 江州北江西界
53 杞縣 正南偏西 通許 西南 雀橋 東南 太康 九十 陳州 一百 項城 七十 界溝 七十 太和 八十 穎州 正東稍南八十 正陽 壽春 正南 臨蕳 微東六十 瓦埠 正東六十 定林 六十 廬州 六十 馬野六十 和州 正東偏南六十 六丈 東南七十五 仁義 水口 六合 真州
54 淮安水站正南馬站 寶應 高郵 邵伯 至此分二路:一路水路正東由泰州至海州。一路正南由揚州至瓜步揚子江 入淛 泰州 如皐 通州
55 汴梁雀橋 正西六十 洧川 西南一百五里 襄縣 六十五 葉縣 六十 保安 六十 裕州 六十 博望 六十 南陽 正西偏南六十 瓦店 六十 新野 九十 安營 正北七十 鄧州 西南 襄陽 懷孟 西南七十 孟州正南八十 河南 正東七十五。至此分二路:一路東南由襄陽至葉縣。一路正西由新安至奉元。 河南 正南七十 姬磨 正南偏東百二十 寶豐 一百 葉縣 河南 正西七十 新安 九十 沔池 七十 硤石 七十 陝州 九十 靈寶 七十 湖城 五十 閿鄉 七十 華陰 西北即河中府 華陰 七十 華州 五十 渭南 八十 臨潼七十五 奉元 正西五十 咸陽 五十 興平 至此分二路:一路正北由乾州至沙州。一路正西由武功至鳳翔 九十
56 武功 六十 扶風 六十 岐山 六十 鳳翔 至此分二路:一路正西由咸陽至鳳翔。一路正北由龍橋至察罕腦兒。至此分三路:一路正南由寶雞至廣元。一路正西由臨汧至臨洮。一路正北由小川至蘭川,又見後。正北一百 龍橋九十 耀州 七十五 同宮 八十五 宜君 七十五 中邽 七十五 三川 六十五 鄜州 九十五 甘泉 六十五 延安 龍安 寨門 白塔兒 察罕腦兒 正北 臨汧 正西九十 汧陽 七十 故關 一百 上邽六十 杜樹坪 七十 秦亭 百二十 伏羌 一百 文盈 一百 鞏昌 九十 首陽 九十 臨洮 俱系鳳翔興平 正北九十 干州 七十 永壽 八十五 泰知房 九十 邠州 正北偏西百八十 寧州 百八十 慶陽 二百 環州 二百五十 萌井 西北三百五十 靈州 一百二十 嗚沙 應理州 百八十 野馬泉 百六十 永昌府正西北六十 辛汜 百六十 青寺 百三十 甘州 舍站 忙不剌 肅州 赤斤 瓜州 沙州自北至兀端,至千餘里。
57 鳳翔 正北九十 小川 七十 蠻坊 董店 百一十 涇州 西北八十 白水 正西 平涼 正西偏北九十 瓦亭四十五 德順州 百二十 吳家灣 百二十 會州 百三十 定西州 西北百六十,至此分二路:一路正西至西寧。一路北西由金州至蘭州。 金州 正北九十 蘭州 定西 正西一百八十 西寧
58 鳳翔 正南九十 寶雞。九十入 連雲棧 草亭樓 鳳州 南七十五 陳倉 柴關 八十 苗峽 七十五 馬頭七十五 褒城 四十五 沔陽 九十 金牛 西南五十 羅村 正西偏南 鎮寧。正西 朝天 正南七十 廣元 正東七十,自此分三路:一路正東由板石至寶峰。一路正西由臨江至成都。一路由水站至武昌合川江。  板石 九十 永寧 七十 槐樹 七十五 寶峰 至此分二路:一路東南由蘆溪至順慶,一路東北由相如至 廣安 東北四十 相如,正東 義 東北 百三十 榮城 正南百一十 皇華 正南偏西百一十 故縣 東南 廣安 正西六十 臨江劍門 隆慶 乘泉 伯埧 綿州 正西偏南九十 臨江 漢州,西南一百至成都,至此分三路:一路正南陸路由木馬至敘州。一路正東陸路由中汜至釣魚山。一路由水路至重慶合廣元。
59 寶峰 東南八十 蘆溪 渡江南至順慶
60 成都 正南七十 木馬 一百 眉州 正南偏東 青神 八十 嘉定 東南百二十 犍馬 正東 宣化 敘州 正南百二十 中江 百二十 潼川 東百二十里 遂寧 白馬 令龍 東九十 順慶 西南 平灘 一百正南偏西 鹽灘 百三十 合州 正東北三十 釣魚山
61 廣元漢江水路:問津 算泉 合水 石羊 虎溪 南部 南津 新政 州子口 石狗順慶 後津 石牛 馬石灣 雲會 金沙 荔枝
62 重慶 江津 涪州 咸淳府 萬州 雲陽 夔府 巫山 萬流 巴東 歸州 黃牛 鳳樓 廉州 白水 松滋州 劉店 江陵 沙市 公安 柳子 石首 調弦 小妃 小渡 岳州 押闌 萬頭牌 金口 武昌 陽羅 黃州 蘭 富池 蘄州 城子 九江武家 江州 湖口 彭澤 李王河 池口 大通 繁昌 魯港 採石 大城港 龍渡東陽 真州 瓜州 江陰
63 襄陽漢江水路:新城 同口 蘇子 魚科 大石灘 安陸 洪磧 石牌 臼日 獅子白洑 龍涴 深紅 剅河 雲澤 沔陽在南  襄下 後步 滄浪 功山 甑山 溳口 蔡店 腳剌 漢陽 合川江於武昌
64 成都川江水路:成都 廣都 安平 龍山 眉州 魚陬 青神 峰門 牟差 喜定 趙埧 淨江 三聖 犍為 月波峰 宣化 真溪 喝口 敘州 江安 瀘州 石門 重慶合廣元江
65 敘州西南瀘江水路:橫江 大窩 蒲二 鹽井 華帖 至葉梢鎮陸路 襄陽 正南 武安 蠻河利陽 安平 荊門正南鴉陂 十里牌 江陵
66 江陵 正南 梁家莊 正東 新市 清平 臨江 過洞庭湖口即 岳州 正西 公安 西南 孫王 正南偏西 順林 蘭溪 澧州 青化 大龍 常德 桃源 正西偏南 鄭家莊 辛店 界亭 馬底 長田楊溪 十里 辰州 寺前 白牛 盈口 沆州 便溪 晃州 平溪 平地 鎮遠府 偏橋 羅仲 麻站 麻峽 摩溪 面夢 德漸迷 普安 西南由江劉店而上至 江安 一百二十 符慶定遠 正西至 葉稍鎮 西南 鬧早 合折林 雪山 正南 烏蒙 亢撒 枇杷 木渠 火合都不魯吉 馬龍 東南即普安,西南茂茂都  茂茂都 正南 中慶
67 中慶 正西微北 剌浪 答八 環州 武定 正南 安寧 路品 路豐 舍資 路甸 威定 沙卻
68 普潤 小雲南 白山石 大理
69 大理 西北 鄧川 觀音 正西微北 劍川 麗江 西南 樣備 沙麻加 永昌 金齒 緬國 其西南怒江源
70 中慶 正東 晉寧 河楊 路楊 東南 陸涼 正南偏東 摩者 摩矣龍 必勒龍 維摩 正南 嘉通龍 和菜 東南 邕州
71 岳州陸路 洞庭東岸正南 迎瑞 馬頭 新安 九塘 澤州 水路 由洞庭南上 南津 鹿角 磊石營田 笙竹 橋子 潭州 昭港 洲頭 都石 象石 泗州 轉正南 皇華 遐流 七里衡州 西南 辛塘 栢坊 河湘 東南 泉水 祁縣 方錄 湖口石 正南 永州 西南 柳浦 正西 山角 水南 江口 建安 西南 興安 白雲 正南微西 木龍 靜江
72 靜江 西南水路: 江月 珠玉 橫塘 東南水路: 興平 大碣 廟頭 昭平昭平州  格步 富川賀州也  封陽 開建梧州也 州門 龍江 府口 慶德 辛村 其西 封州 正南 德慶 肇慶 新州
73 梧州 西南水路: 金雞 雙鏡勝州也  月良 北流山 北流 東岸容州也
74 湘潭 在潭州西南陸路  中路 衡州 正西偏南 長塘 正南偏西 歸陽 凍青 正西 土馬 金州 西南 咸水興平 臨川 靜江 正西 繞江 永福 大石 五州 康和 界首 橫州 正西偏南 賓州 西南
75 洪村 長安 邕州
76 賓州 正南陸路: 欽州 正東微南 武村 正南偏東 白家 獨竹 官塞 三義 桐由 城月 雷州 東南 將軍 英利 呇磊 過小海 白沙 瓊州
77 潭州 正東偏南 南山 雙牌 正南 板寨 正東偏南 皇華 西村 袁州 正北偏東 萬載 正東偏北百二十 上高 百二十 瑞州 正北偏東六十 烏山 正東偏北六十 龍興
78 岳州陸路 正東 朱木橋 長安 港口 官塘 咸寧 三陂 東湖 武昌 由大江水路而下至 興國
79 江州 西南六十 元通德安 西南 南康 西南 建昌 東南 吳城山 樵舍 水馬 龍興
80 龍興 正南偏西水陸路 市汊 六十 富州 臨江 官洲 白沙 螺川 吉安 太和 五雲 水馬 造口 攸鑒 贛州 南康 小溪
81 臨江 正南陸路六十五 官洲 七十五 硤江 六十 南嶺 六十 吉安 棗柱 正南偏西六十 灘頭 六十 五雲 六十 造口 八十 龍下 贛州 黃全 南康 小溪 南安 正南偏東正八十,過梅嶺即度關,自此分 江廣 南雄 即廣東界  結口 蘇渡 韶州 英德 清遠 巴由正西南 廣州
82 南雄水路:正南微西 結口 蘇渡 韶州 英德
83 龍興陸路:正東 土坊 進賢 九十正南 雲山 六十 撫州 五十正南偏東 東館站 建昌 正南偏東
84 接陂 清遠 撫州 孔家渡 石門 建昌 八十 藍田 六十 杉關 去邵武路北福建界
85 湖口水路:正南八十 新安 八十 舊縣 百三十 黃金 正南偏東百二十 都昌 東南 餘千 安仁 貴溪 弋陽 信州 沙溪 正北 玉山
86 池州陸路:正南偏西 黃山 六十 藍橋 六十 北柵 黃牛衝 石門 椒子 饒州 正南偏東六十 餘千 九十 安仁 弋陽
87 信州陸路:正東九十 青陽 九十 順安 九十 繁昌 七十五 蕪湖港 正東偏南七十五 太平 八十 建康 蕪湖港 百五十 寧國 程村 百一十 徽州 南至信州七百里  真州 正南十五里 黃泥灘 渡江 仙鶴觜 正南 東陽 建康 正南百二十 溧水 百二十 溧陽 百二十 廣德 瓜州 南渡至 鎮江 水路東南六十里 丹陽 六十 呂城 有壩  洛社 常州 新安 平江 正南 吳江 平望 嘉興 皂林長安 有壩  赤岸 西南 杭州 鎮江 陸路正東偏六十 淛西道 丹陽 六十 呂城 四十五 常州 九十 無錫 正南 平江 平望 崇德 六十 臨平 六十 杭州
88 杭州陸路:正西七十 福陽 六十 新城 六十 桐廬 四十五 安仁 建德 西南 常山 玉山 桐廬正南水路九十 蘭溪 婺溪 正東水路 西興 錢青 紹興 曹娥 餘姚 慶元 海陸路渡江東行 西興 四十五 錢青 四十五 紹興 紹興 正東陸路 三界 八十 新里 百三十 天台 九十 台州 六十 黃岩 七十 大荊 百二十里西南 安清 婺州 正西百一十 龍游 西南 衢州 正西 玉山 正東 義烏百二十 諸暨 正東 紹興 三界首。正南六十 茭道 六十 禮康 八十 縉雲 三十五 劉山 四十五 處州
89 處州 正南四十五 石溪 三十五 鉛山 正南偏東 紫溪 正南五十 大安 五十 崇安 湴田正南微東六十 建陽 正東七十 後沙 四十五 建寧 建昌 杉關路 正南偏東 杭 邵武 麻沙
90 麻沙 入水路東南 水口 順昌 東北 南劍 東南 茶洋 營項 水口 小若 白沙 懷安福州
91 南劍 陸路東南六十 茶洋 六十 營項 六十 水口 六十 小若 白沙 八十 懷安
92 福州渡螺江 南至 梁山 正西微南五十 太平 六十 蒜嶺 西南六十 興化 正西微北六十 杌亭 正西五十 惠安 正南五十 漳州 渡漳江西北七十 康店 正西六十 國安 六十 洤青 西南 泉州 南海西接潮州(永樂大典卷一萬九千四百二十六,站字韻第一頁上。)
93 ●人物
94 左伯桃、羊角哀並燕人也,二人為友。聞楚王待士,乃同入楚。至梁山值雨雪,糧少,伯桃乃並糧與哀,令往來楚,自餓死於空樹中。哀至楚為上大夫,乃告楚王,修禮葬於建康溧水縣南四十五里儀鳳鄉孔鎮南大驛路西。一夕,哀夢伯桃告之曰:幸感子葬我,奈何與荊將軍墓相鄰!每與吾戰,為人困迫。今年九月十五日將大戰,以決勝負。幸假我兵馬,叫噪塚上以相助。哀覺而悲之。如期而往。嘆曰:今在塚上,安知我友之勝負。乃開棺自刎而死,葬伯桃墓中。劉孝標廣絕交云:績羊左之徽烈,正謂是也。唐大歷六年,顏真卿過墓下,作詩吊之,書於莆塘客館。大中十一年,宣歙池觀察使勤熏,徙其詩於宣州北望樓,仍作文以記之。今俱不存。宋熙寧,太子中允關杞知縣事,夢二人告之曰:餘羊、左也,為魏倫所苦。出祭文百餘篇示杞。既覺,僅能記其一云:千花落兮奠酒空。明日問之邑人,有魏倫者,以錢買羊、左墓木,將伐焉。杞遽止之,乃表墓事。宋胡宗愈相吊詩曰:古有二烈士,羊左哀與桃。結交事游學,心若膠漆牢。遠聞楚王賢,待士皆英髦。負笈守燕路,不憚千里勞。行行及梁山,雨雪填岩㟼。窮途食不繼,餓口空嗸嗸。毋為俱死爾,原野塗身膏。我留子獨往,命各系所遭。慷慨示一訣,並糧解衣裒。殭坐空穴中,視死輕鴻毛。角哀既仕楚,爵位聯熱羔。顧懷舊交心,血泣聲號啕。王聞義其事,禮葬遷蓬蒿。孤風激頹俗,千古清蕭騷。誓為刎頭友,名節初相高。一旦成睚䀝,新勒兵相鏖。斬餘泜水上,論功傳子敖。較此豈不愧,清議焉能逃。凜凜溧水傍,危墳望江皐。蔚宗宰茲邑,夢暏斯人曹。衣冠甚奇古,晤語開欝陶。時示古祭文,百本皆王褒。其間記一二,花落空奠醪。薄訴魏倫者,相侵意貪饕。詰朝究其詳,倫乃邑之豪。墓木各合抱,移欲揮斧刀。移文禁採伐,表識嚴芟薅。英靈儼如舊,雖久不聞韜。哀我今之人,五交戒所操。
95 蘇秦,洛陽人,與張儀同事鬼谷先生,學縱橫之術。周顯王三十六年說秦,秦王不用其言。乃去說燕文公曰: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趙之蔽其南也。且秦之攻燕也,戰於千里之外;趙之攻燕也,戰於百里之內。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願大王與趙從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文公從之。
96 吳漢,王莽末以販馬自業,往來燕薊間,所至皆交名士。
97 劉虞,三國之間為幽州牧。(順天府志引析津志)
98 馮道,為幽州參軍,不從劉守光之亂,歸晉王。
99 幸稔,為幽州觀察使。
100 李嗣源,晉王遣將兵牧幽州,岳闢為州牧。
101 曹翰,宋太宗命攻幽州,仍詔督役開河。
102 曹彬,字國華,真定人。乾佑中為成德軍平將,歸京師世宗帳下,補供奉官,一介不取。宋有天下,遷客省使,累敗契丹。統兵伐唐,不血刃而平。太祖降璽書,褒其清介,拜宣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雍熙三年,詔彬將幽州前軍行營兵馬水陸之師,與潘美等北伐契丹於固安,破涿州。又破契丹於新城,戰於岐溝。東勝州。 薨年六十九,封濟陽王,謚武惠。
103 耶律隆運,本漢人,姓韓名德讓。性忠厚謹恪,智畧過人。景宗嬰疾,後燕與史國政擢授東頭供奉,充察院通事,轉上京城隍使,超授遼州節度使,改授同知燕京留守。
104 蕭貢,字真卿,咸陽人。博學能文,大定二十三年進士。自涇州觀察使官召補省掾。不四、五月,拜監察御史,累遷左司郎中。預備太和律令,所上條畫,皆委當上心,興陵嘉嘆曰:漢有蕭相國,我有蕭貢,刑獄吾不憂矣。遷刑部侍郎,入謝曰:臣願因是官以廣陛下好生之德。上大悅。凡真卿所平反多從之。歷大興府尹,德州防禦使,同知大名府事,御史中丞。以戶部尚書致仕,年六十六終於家。謚文簡,有注史記百卷、公論二十二卷、五姓譜五卷、文集十卷行於世。
105 李獻可,字仲和,遼東人。太師金原郡王石之子。太師,遼末狀元。仲和,世宗元妃之弟。大定十年史詔魚榜進士,歷州縣入翰苑,累遷戶部員外郎,以軍貶清水令,石為大興少尹,遷戶部侍郎,終於山東。紹王即位,以元舅之尊,賜特進道國公。
106 張大節,字信之,五台人。天眷中進士,與興陵有藩邸之舊。任橫海軍節度使,咸平大興尹,吏部尚書。明昌初,告老,特授雁門節鉞。如士類滄州徐韙、大原王澤、大興呂造,經其指授,卒成大名士。
107 胥鼎,字和之,代州繁畤人。父持國,大定中為太子司藏,有功母後家。章宗即位,拜尚書右丞。大定二十八年進士。至寧初,都城受兵,由戶部尚書參知政事。宣宗即位,授大定軍節度使,不赴。改判大興。貞佑二年,拜尚書右丞。四年,樞密使權右丞相。五年二月朝京師,進平章政事。封莘國公。明年,以溫國公致政,封英公,以病薨。
108 張萬公,字良輔,東阿人。正隆三年進士,任長山令。有惠政,入為有司員外。明昌初,累遷御史中丞。以言忤旨,除彰德軍節度使,召為大興府尹,拜參知政事。以母老乞歸養,出判東平、河北、濟南。丁內艱,起複為平章政事。封壽國公。為相知大體,有敦龐耆舊之風。改致仕,眷顧未衰,複起為判濟南,安撫山東,便宜行事。未幾終。謚文貞,繪像於聖宮。配享章宗廟庭。
109 李楫,字濟川,淄州人。年十六以蔭補轉運司押遞官。時正隆南征,年甫成童,自樹立三歷酒官,遷忠義校尉。雖在仕,為舉子業不少輟。大定十九年,詞賦進士及第,換承務郎,調歷城主簿,改積石州軍判官。撫治有方,民安。遷範陽令,召補尚書省令史。明昌三年,轉山東東西路勸農副使。奏對稱旨,授中都路轉運副使。五年授沁州刺史,兼知軍事。欲赴,母太夫人張氏無疾而逝,哀感過甚,殆無以自存,食飲淡泊。及葬,已逾月,柴毀骨立,用是得疾而沒,春秋五十五。
110 王翛然,範陽人。皇統二年進士。資稟鯁峭,甫入仕,即以才幹稱。大定中,皇子曹王尹大興,翛然為少,與王移鎮北門,複以同尹從之。
111 周德卿,名昂,真定人。年二十一擢第。釋褐南和簿、有異政,遷良鄉令,入拜監察御史。官累遷,後歷台省,為人所擠,竟坐詩得罪,謫東海上。十數年,始入翰林,言事愈切。出佐三司,非所好,從宮室承裕軍。承裕失利,跳走上谷,欲徑歸,德卿獨不可。城陷,與其從子嗣明同死於難。德卿嘗曰:學不至於邵康節、程伊川,非儒者也。其說類此極多,而天不假年,惜哉!
112 王希異,名啟,大興人。正隆二年進士。累遷戶部員外郎,通判刺史。用宰相張萬公薦,擢右司郎中。章宗即位,不一歲,遷工部侍郎。即以河北、河南路提刑使拜吏部尚書。使宋還,出為絳陽軍節度使。致仕,還鄉里,與左丞董公、參政馬公、宣徽盧公、尚書郭公仰敬,同為九老會。年七十九卒。子師揚仲雄,南渡後隱居嵩陽。時年已六十餘,經傳子史,皆手自抄之,如健舉子結夏課焉。希顏雷公說仲雄在太學時,同舍郎號為閉戶先生,其謹厚家法如此。孫,造,字成甫。才德富甚,倜儻有大志,今居東平。
113 龐鑄,字才卿,大興人。家世貴顯。明昌五年進士。風採炯然,才德皎皎,為名流所推,時輩所仰羨焉。字畫甚有蘊藉。仕至京兆運使卒。自號默翁。文集有二十卷行於世。
114 呂子羽,字唐卿,大興人。大定末進士。仕至陳州防禦使。元光末,為酷吏所誣,以乏軍需系獄。比赦至,唐卿自縊死。朝臣有辯其冤者,詔優複其官。雷希顏作制詞曰:毀譽之來,在仁賢有所不免;是非之論,至久遠而乃分。人謂唐卿於此語為無愧。屏山故人外傳曰:呂氏自開國以來,父子昆弟,凡中第者六人。以六桂名其堂。弟真乾,字周卿,尤自刻苦,酷嗜文書,著碣石志詔數十萬言,皆近代以來事跡。幽顯、譎恠、詼諧、嘲評,無所不有。在史館論正統,獨異眾人。謂國家正當承大遼,忤章廟旨,謫西京運幕,量移北京。致仕,自號虎谷道人。晚年感疾,又號呂跛子。自作傳以見志,閒閒公亦以謂篤志君子也。弟士安,字晉卿。士云字祥卿。子鑒,字德昭,皆名士。趙伯成,字子文,宛平人。明昌五年經義、詞賦兩科進士。博通書傳,有真積之力。性沉靜,言必中理。從在太學日,人以趙骨鯁目之。果遷侍御史,拜中丞,陝西西路轉運使,靜難軍節度使。哀宗即位,召為吏部尚書。坐為謗所中,罷官,卒於嵩山中。潞人宋文之說,子文臨終至甚明了。
115 盧元,字子達,宛平人。父啟臣,字云叔,第進士,仕宦亦達,自號浭水先生。和趙元發、劉師魯葛藤詩曰:乳兔生長角,鏕湯結厚冰。木終成假佛,發不礙□□。莫認指為月,須明火是燈。拈花微笑處,只說老胡僧。子達幼而敏慧,年未二十,試於長安,為策論魁。擢第後,又中策魁。明年,章廟設宏詞科,命公卿舉所知。子達與郭黻庸第,曾俱為名進士,累擢高第。時人以燕山竇氏方之。子安,字希謝,翔仲叔,正大末登科舉,世亂不仕。
116 範中,字極之,大興人。承安中進士,累官至京西路司農少卿,滑州刺史。好賢樂書,有前輩風流。貞佑中,高琪當國,專以刑威肅物。士大夫被捆摭者,笞辱與奴隸等。醫家以酒下地龍散,投以蠟丸,則受杖者失痛覺。此方大行於時。極之有詩云:嚼蠟誰知滋味長,一杯卯酒地龍湯,年來紙價長安貴,不重新詩重藥方。時人傳以為笑。極之嗜讀書,以資於詩,詩以往往可傳。壬辰卒於京師,年五十七矣。
117 李芳,字執剛,大興人。承安二年進士。歷干、坊兩州刺史,同知北京都轉運使。為人警敏,敬賢下士,欵曲周至。聞人一善,極口稱道,士論以此歸之。又精於吏事,累以廉恥進秩。正大末致仕,歿於洛陽之難。
118 趙攄,字子克,宛平人。自號醉全老人。詩有古人句意。如早赴北宮詩曰:蒼龍雙闕鬱層雲,湖色粼粼柳色新。絕似江行看清曉,不知身事趁朝人。一時稱許者甚眾。仕至省台而逝。
119 韓汝嘉,字公度,宛平人。父昉遼末狀元,仕金源,至宰相。嘗作武元皇帝聖德神功碑,為作者所稱。公度皇統二年進士,累遷真定運使。坐公事,遷青州防禦使,召為翰林侍講學士。
120 崔遵,字懷祖,幽州人。父建昌,字曼卿,大定二十五年進士,仕至同知武安軍,同知節度使司事。懷祖少失母,事繼母孝。與人交有始終,持重少語,未嘗言及人短長。少日在太學,有賦聲。南渡後不就舉選,居崧山。日課童,治生理亦粗及。前輩如趙禮部仲文,張左丞信甫、馮亳州叔猷,咸為懷祖丈人行,皆與之詩酒相往來。懷祖喜賓客,有蘊藉,從容文雅,使人久與處而不厭也。嘗有宿少林一詩,云:青山亦有十年舊,小雪又有三日留。其它往往稱是。
121 王樞,字子慎,良鄉人。遼日登科,任國朝直史館。尤健於詩,如三河道中云:十載歸來到故山,山光依舊白雲閒。不須更讀元通偈,始信人間是夢間。人多稱誦之。仕至翰林學士,出為成德軍節度使,沒於貞佑之變。
122 郭歧,字子高,大興人。父元弼,遼尚書省譯史,遷儀鸞局副。興陵朝,詔舉內外官無過犯者,宰相以儀鸞姓名對。且薦其清慎,有幹局。特旨進階五品,授遼東轉運副使。子高,大定十九年進士,釋褐薊州判官。車駕東狩,萬姓縱觀。上親問薊州孰為好官,父老合辭以軍事判官對。問之他,所對如前,上為擢朝宮,以避親,換宛平令,遷監察御史、戶部尚書員外郎。歷解、深、單三州刺史,終大名等路按察副使。
123 郭嶠,字子崇,大興人。大父願成,遼朝進擢第,由左班殿直,仕至侍御史。父元弼,金遷儀鸞局副,仕至遼東轉運副使。兄岐,大定十九年進士,仕至大名等路按察副使。子崇,早習舉業,知詩文度律,以父任試補尚書,吏部掾屬。終更調禹城、南宮二縣丞,再調沂州防禦判官,以廉能升兼費縣令。資稟孝友,臨政仁恕篤誠,不事表暴。既久,吏民安之,歡然有父母之愛,使者複以廉幹聞。貞佑之亂,河朔郡邑在所陷沒,費亦受兵,公能以計自脫,家口四十餘逃難解散,無複歸顧之望。兵退,縣治複立。不旬日,農民護送,家族皆獲完聚。下逮狗、馬,一無所失。同官諸人均被殺掠,有不遺噍類者。識者謂,子崇之仁政驗於此矣。子崇春秋高,無複宦情。長子令永寧路,西山佳勝,衣冠之士多寓於此。與公賈吏部損之,趙頒之。
124 劉文學元鼎,李澤州溫甫,劉內翰光甫,名流陳壽卿、薛曼卿、申伯勝、和獻之諸人,徜徉泉石間,日有詩酒之樂。大興元年七十有六,先洛陽陷一日,以病卒於寓舍,官至懷遠大將軍上騎都尉汾陽郡開國伯,食邑七百戶。
125 郭嗣祖,字奉先,大興人。有志節,慕荊軻、聶政之為人,三十歲即續出大學,諸人高其行義。
126 劉伯熙,字善甫。(順天府志引析津志)
127 ●名宦
128 宅朔方曰幽都,幽都,山名也。都者,京也。禹貢九州島之首,冀州是也。世祖皇帝混一華夏,定鼎於茲。自今宋亡後,迨且百年,故家遺民而入國朝,仕為美官,樹勛業,貽厥子孫者,班班可見。蓋由天地英爽之氣賦於人,而輔翼元化。是以教化之所被,炳煥垂遠者,豈可不紀述,以詔方來。乃作名宦志。
129 趙汲古,汲古,自號也。名亨,字吉甫。父仕金朝,官至燕京留守掌判,迄今有呼趙留判。家居城南周橋之西,即祖第也。有園名種德。一時翰苑元老,咸有詩題詠。有齋曰汲古,蓋先生隱居之讀書處也。有三世孫曰由忠,嘗仕三河尹。
130 王百一,自號慎獨老人,名鶚,世居大名之東明。仕金至翰林學士應奉。至元朝,定宗聞其賢,而召之至,乃授資德大夫,翰林學士。元朝有翰林國史院,公為開府也。有孫,見居清夷門。(有墓志,見藝文類門,自刻百一帖是也。)
131 楊朝匚炎舛,世皇特旨書大明殿碑與翰林院碑,餘皆李雪庵所書。居城南,即採亭之父也。趙江漢,名複,字仁甫。北方經學自公始,有文集行於世。(燕間見藝文類。)
132 趙禹卿,先世宋之汴梁人,靖康之亂始徙於燕。禹卿名鼎,奉宣命蔭父職,為員外郎。升斷事府參謀。於城東村有別墅,構亭曰瓠瓜,故人稱曰趙參謀瓠瓜亭。有王鶚記文,王盤敘文。一時大老之什,咸贊德云。
133 郭彥高,首舉元遺山於本朝參政。
134 楊採亭,玉田人,號慵齋,字春卿。中統建元之初,闢衛輝勸農撫使,道不行,謝去。至元四年起興文署丞校讎。得疾,卒於家,年六十四。先生仕我朝,官至奉訓大夫,集賢待制,終於薊州知州。子名述祖,字孝達,號涇溪。循理博學,能詩,今居薊州。
135 宋子玉,居周橋之西,是其故居,與種園主趙慎獨為鄰。亦有田園,甚幽邃。薊州楊庸齋有詩題詠之。號海印居士。
136 王子端,名華,金朝字學稱第一。王澹游,名萬慶,華之侄。
137 楊西庵,名果,字正卿。於本朝至元七年,為參知政事。王鹿庵為墓志,商左山書。
138 高僉省,字逢辰,時與龍門中書。當國肇興之際,輔翼助贊,深有力焉。有孫,嘗任飛狐主簿。居白馬神堂之後。
139 劉便宜,名仲祿。其先馬邑人,天兵南下,建策於上,因而獲寵用。有孫,為名宦,有祠。在白馬神祠之東,有公之故宅也。
140 韓雲卿,號漁莊,又號損齋,由都省掾仕至平章政事。乃祖題其詩曰:一釣西風渭水濱,一辭東漢富江春,大賢出處吾何敢,不作仕途僥幸人。又:湖海誰能量淺深,名雖廊廟跡山林,鶴書驚破漁莊夢,白石清泉識此心。
141 高正卿,國朝至元七年,由中書省掾仕至宣尉使。子文本。
142 劉仲簡,字居敬,大興人。師於王澹游,曾寄詩云:別後輕肥入仕途,雲無過雁水無魚,英雄不在一夫劍,富貴雖勤萬卷書。私事豈妨公事畢,交情莫學世情疏,寒窗已下陳蕃榻,文斾何時至敝廬。
143 史秉直,武清人。當國朝草創之時,集議出仕。今為真定人,仕宦者甚多。天倪、天安、天澤、杜格者,皆子孫也。
144 關一齋,字漢卿,燕人。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是時文翰晦盲,不能獨振,淹於辭章者久矣。
145 劉正臣,名貞,仕至翰林學士。有子名肅,承蔭累官至中順大夫,廣平路總管府同知,卒於任。無子,有侄景初,見居燕。
146 粘合中書,有名合達者,仕至榮祿大夫。金亡歸我朝。我朝以前金故宦之子孫,而累朝寵任之,以迄於今。有墳在卿園東。
147 耶律中書令,諱楚材,字晉卿,遼東丹王九世孫,前金丞相文獻公耶律履之子。公有祠在南城閣東北。
148 耶律柳溪、耶律希逸,仕至總管。系七夫人家,仕至御史中丞。號柳溪。
149 單徒公履,至元二年拜尚書。
150 申屠大用,吏部尚書,士常夾谷之系。
151 羊舌吉甫,先世泰安人,貞佑之亂,避兵至燕。居崇智門。
152 姚雪齋,字公茂,名樞。仕至翰林大學士。
153 姜靜淵,時人以處士稱。孫仕國朝,官監納。重孫大川,居燕。
154 盧安,耶律中書薦為翰林編修。
155 邸西嚴,有孫,見居潭水院東。
156 程雪樓,西穎川人,諱文海,字巨夫。入國朝作質,仕至平章。
157 韓御史,先世禹城人,因亂及此,城南風台為之別墅。諸老有詩。
158 劉詳議,有孫貞,居城南。
159 廉訪使閒齋崔瑄。
160 趙子明,有孫,見居敬客坊。
161 中書參政可與張斯立。
162 韓曜卿,仕至尚書。子思忠,為益州尹。
163 韓秋堂,仲晦之子。孫子叔,見居京中。
164 宋仲傑,諸色府總管。
165 吏部尚書如圃梁曾。
166 牛雪軒,無子,有女,適高總管。
167 禮部尚書夢符張孔孫。
168 劉清甫,有孫,居燕之敬客坊。
169 行省左丞中齋楊鎮。
170 劉廷玉,有孫三人,居燕中,與上同作總管。
171 劉嗣宗,名胤,平江路總管。
172 平章政事子有張九思。
173 賈孝祖,字子敬,燕織染總管。
174 吏部尚書劉好禮。
175 張壽月,名琪,字廷玉。壽月自號。以八月望日降,故號壽月。有子文禮,承公蔭至內黃尉兵部職官令史。卒無子。居陽春門內。
176 鄭安卿,燕人。仕御史。少先祖廿歲,為忘年交,愛其才德也。先祖詩曰:十年書劍苦窮途,一日高陽說酒徒。桃戶曉風歌白雪,糟床春雨滴紅珠。興來休負花前約,醉後從交月下扶。欲挽天池澆宿渴,青旗門外喚人沽。(此乃梁九思集,故云先祖者,皆九思稱其上世也。)
177 張仲和,燕之孝義者。昆仲八人,五世不異居。事親至孝。家有柏溪亭,範陽盧疏齋作亭記,時彥等咸有贊詠。先祖如園有詩:桃李東城酒一杯,轉頭紅雨掃莓苔。麻衣醉臥溪亭月,不管東風來不來。
178 梁暗都,本漢人梁斗南之孫。奉國朝旨,學西域法,因名是。授平章。有孫,見仕,居北城。南城有故宅,在閣西南針條巷內。
179 池水安先生,隱者也。世居燕之池水裏,今為清夷關,即此地。有子伯康,讀書不替父風,蓋詩禮名家也。
180 劉仲明,有別墅在新都文明之南。商左山匾曰:野春。一時大老咸有題跋。仲明排序十二,今此城有劉十二角頭是也。
181 焦景山,字義甫。其先林原本缺。 徙於燕六百五十年。讀書作詩,有古人句法,甚類陶意味,父明於縱橫,雲仙有台,乃先生之父所傳。無子。
182 李忠宣公,名德輝,字仲實,通州潞縣人。幼仕世祖潛邸。中統元年,授燕京宣撫使,歷山西宣慰使,太原路總管。至元五年,召為右三部尚書。八年拜北京行省參政。十一年遷安西王相。明年,以王相撫蜀,又明年,拜西川樞密副使。十七年,拜安西行省左丞。命下而薨,年六十二。贈光祿大夫、中書右丞。子頗,嘉議大夫、安西路總管。有子,居通州。
183 劉仲和,名致,乃五代劉仁恭之云礽也。有侄繼先,由中書掾授嘉興路推官,升單州知州。兄允道,見居燕中。
184 李霽峰,燕人,首作大都賦。
185 王蘭軒,名旭,字景初,東平人。作黃金台賦。
186 宋誠甫,諱本,世為燕人,住為美坊。至元二十年,父為杭州錄事判官,不受,句讀於杭何石崖。大德三年隨父江陵,傳性命義理之學於慎獨先生王奎文昌父,後以補江陵傳學,為憲使郝採麟文征所知,將擢為掾,會父卒,不果。延佑三年,西台中丞張文忠公希孟薦之省,不果。是時英宗即位,大都鄉試。至正元年,廷對為第一,賜進士及第,授承務郎,翰林修撰,知誥,兼國史院編修官。泰定元年,拜監察御史。二年,轉中書左司都事官,奉政大夫。天歷元年,升吏部侍郎,官中憲。明年,改禮部侍郎,官中議。不旬日,又拜藝文大監,兼檢校書籍事。三年,改元至順,進奎章閣學士院供奉學士,官亞中。二年,奏為河東山西廉訪副使,中大夫,改禮部尚書。元統改元,拜陝西行台治書侍御史,以疾未赴。複以為奎章閣學士院承旨,仍兼經筵。二年夏,改集賢直學士、太中大夫經筵官,兼國子祭酒。是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年五十四歲。墳在宛平縣。
187 高顯卿,名興,薊州人。至元十二年,從忠武王伐宋,以功最,授懷遠大將軍。後揚歷中外,為顯官。大德八年,授樞密副使,十年,河南平章,官榮祿。皇慶二年薨,贈梁國武定公太師上柱國。子德基,貴顯。(已上故家多系有就外傳之時,屢嘗竊聽父師所言,燕籍居之戶百四十家。向時亦嘗過其家,雖不能全言,三十年後,或仕宦於外,或貧乏不能存,物故者甚多。姑識此。)
188 陳寧道居士,字時可。
189 魏秀玉,字邦彥。
190 李御史,自稱浩然逸老。
191 吳定庵,夕章,字德明。
192 馮景山,不仕,教授鄉里。
193 趙景溫。
194 抑庵宋渤。
195 梁平叔子,名秉秀。孫為名宦。
196 集賢學士正平周砥。
197 翰林學士子靜閻複。
198 東軒徐世隆。
199 幸軒李盤。
200 野齋李盤。
201 秋澗王惲。
202 紫微王之綱。
203 豫章程文海雪樓。
204 翰林承旨鹿庵王盤。
205 野莊董文用。
206 應奉汲郡李穉實。
207 昭文館學士雪庵溥光。
208 御史中丞西溪王博文。
209 太子賓客弘道宋道。
210 中書參政容齋徐琰。
211 淛西察使胡紫山祗遹。
212 中書左丞性齋馬紹。
213 製碑銘薊國貞愍公。(不花歐陽玄文。) 巙巙書。代國忠遂公。(斡赤王構文。) 秦國忠穆公。(斡脫赤元明善文,子昂書。) 薊國安穆公。(曷刺元明善文,郭貫篆書額,劉賡書丹。) 酸齋文靖公。(歐陽玄文。)
214 董□,恩州人,名□,字□□。為羊市牙儈。頗游俠好義,士人多折節與之交。仁宗建儲,士論未平,董排雲上仁宗書,大忤上意,收付刑官,已而不加罪。至正間,危公為御史,疏白其心。上命作傳,頒付史館。
215 吳清,字伯澄,朔州人。由國子助教,有萬言策行於世。(有碑,見藝文。)
216 伯顏,字道,蒙古氏,開州人。心傳正學,素有名望。本朝召為翰林待制,修遼、金、宋三史。還,又召為江西僉事。還,再三召,不起。至正十九年,遇兵不屈而死。從學者甚眾。有語錄。
217 梁貢父,即天賜夫人之後,天京人。以儒業仕至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名曾,號如圃,又靜勝翁。能詩文。(見藝文類。)
218 王秋澗,名惲。翰林學士承旨,作義俠行。(見藝文類。)
219 趙閒閒,述御史箴。
220 閻靜軒,名複,仕至翰林學士。
221 劉唯齋,名賡。
222 張易平章,字仲一。
223 宋渤,元貞二年集賢學士,字齊彥。
224 魏青崖中丞,名初,字太初。
225 焦景山,字義甫。
226 陳剛中,安南副使,名孚。
227 陳畸亭參議。
228 闞彥舉。
229 馬定齋。
230 劉無黨。
231 楊陶然。東平人
232 劉京父,渾源人,名祁。
233 李源道,字仲淵。
234 張子素,號夢山。
235 梁抑庵。
236 劉時齋。
237 杜止軒,字善夫。
238 陳勿齋。
239 徐景山。
240 張玉岩。
241 張抑庵,字遂初。
242 張二。
243 史匚炎舛元。
244 冀天錫。
245 吳德明。
246 李克敬。
247 梁叔能同知。
248 梁柏庵提舉。
249 何聰山平章。
250 韓成樂祭酒。
251 梁彥中宣慰。
252 金景磾學士。
253 王章甫郎中。
254 王博文中丞,字子勉。
255 姜文卿中丞。
256 雷若齋,名膺。
257 陳天佑,名佑、字慶甫,趙州晉寧人,起家穆王府尚書。是時國家諸事草創,官無定名,職無定分故也。後仕至中奉大夫,浙東道宣慰使。見藝文。 號節齋。緱山親兄弟,與苦齋內戚。
258 陳天祥,號緱山。劾桑哥,用盧世榮。見藝文。
259 楊宋道,號素庵。
260 陳慶甫提刑。
261 李野齋、名謙。翰林學士承旨。制撰安童丞相神道碑。御賜墨一笏,刻鏤雲龍,仍填以金。其墨謝質上,重一斤。上有銘,為墨之冠。
262 曹通甫(謚文貞公。)
263 白寓齋,金名士。
264 李嘉盧龍。
265 劉可齋,名遜。
266 王鹿庵。(有文集。李野齋作墓志。)
267 劉鵬舉總管。
268 孟德卿,名祺。
269 張希孟中丞,名養浩。
270 李道複平章,號秋穀,名孟。有御賜畫像贊。子伯貞,右丞。
271 李天輔御史。
272 胡祗遹,字紹聞,號紫山。
273 王構,至元十五年翰林學士,字肯堂,號瓠山。
274 孟攀鱗,至元七年翰林待制。
275 李庭直,中統甲子春,作興貞觀記。
276 葉李,宋景定甲子補太學持正齋生員。入國朝,仕至平章。歐陽元功文集內敘其本末。(見藝文類。)
277 王德澗,大德三年翰林直學士。
278 王之繼,至元三十年學士。
279 郭貫,字西野,作篆書為本朝冠。集賢學士。
280 高西漢,名鳴。
281 呂元卿。
282 陳頤山,集賢大學士。
283 李鑒。
284 李敬齋,字仁卿,名冶。
285 李鶴,字用章。
286 竇向叔。
287 姚云。
288 張疇齋。
289 李兩山。
290 張野夫治書。
291 李自牧,名巨源。
292 鄭春穀,仕為翰林應奉。仁宗立英廟為儲,嘗抗疏,以先皇帝舍嫡傳弟,今宜以先皇之心為心,意在立明考,不報,去官。(江西人。)
293 趙文敏公,名孟俯,字子昂,號松雪道人。(見藝文類。)
294 龍鱗州,字仁夫,廬陵人。
295 姚牧庵,名燧,翰林學士承旨。
296 吳草廬,名澄,字幼清,翰林學士,謚文正公。居撫州崇仁縣崇仁鄉。
297 虞伯生,雍國公裔,名集,號邵庵。汲井齋子,川人。仕至中奉大夫,翰林侍講學士。
298 居撫州崇仁縣。謚文靖公。
299 孛術魯子翬,名翀。仕至翰林學士。居南陽。
300 王繼學,名士熙,東平人,參政。
301 趙子敬,名世延,平章,涼國公。
302 劉致,字時中,湘人。
303 呂仲實左丞。
304 黃縉卿,婺州人。翰林學士,名溍。
305 歐陽玄,字符功,號圭齋。榮祿大夫,翰林丞旨。又號平心老人。
306 揭曼碩,名溪斯,豫章豐城人。翰林學士,謚文安公。
307 袁伯常,名桷。
308 姚南榿,名櫈孫。
309 楊仲弘,名載。
310 範德機。
311 張起岩,字夢臣。
312 黃清老,字子肅。
313 龔子敬。
314 白廷玉,名珽,字湛園。
315 滕玉霄,名斌。
316 宋梅洞。
317 蘇伯修,名天爵。
318 李伯貞。
319 元明善,字複初。(有清河文集。)
320 成遵,字羿叔,左丞。
321 趙本。
322 馬舜卿,名肩龍,以字行,宛平人。先世遼大族,有知興中府者,故又號興中馬氏。祖大中,國初登科,節度全、錦兩州。父成誼,字宜之。張楫榜登科,京兆路統軍司判官。舜卿少在太學,亦有賦聲。宣宗初,人有告宗室從坦殺人。從坦子履道,一時賢將帥,處嫌疑之地,人以為必死而不敢言其冤。舜卿以太學生上書,大略謂:從坦有將相才,方今人物無有出其右者。臣一介書生,無用於世,願代從坦死,留為天子將兵。書奏。詔問:汝與從坦交分厚耶?舜卿曰:臣知有從坦,而從坦未識臣。從坦冤,人不敢言,臣以死保之。宣宗感悟,赦從坦。授舜卿東平錄事委行台試驗,宰相侯莘與之語,不契,留數月罷歸。將渡河,與排官紛競,篋中搜得軍馬糧料名數及利害事,因疑其奸人之偵伺者,系歸德獄根勘。適從坦至,命出之。
323 正大四年冬,薄游鳳翔。德順州將申愛以書召舜卿,舜卿欲往。鳳翔總管以敵兵勢盛張,吾城可恃,德順不可守,勸勿往。舜卿曰:申愛生平未嘗識我,一見為知己,我知德順不可守,我往必死。然以知己故,不得不死也。乃舉行橐付族父明德為死別,冒險而去。既至,不數日受圍。城中義兵七、八千而已,州將假舜卿鳳翔總管府判官,守御一一委之。凡受攻百日,食盡乃陷,軍中募生致之,不知所終,時年五十三。詔贈太師,配食褒忠廟。舜卿少時,過襄垣題酒家一詩,詞氣豪放,時輩少有及者。又如云:玉鞭再過長安道,人面依前似花好。殷勤勸我梨花春,要看尊前玉山倒。舜卿詩句類此者多。(順天府志引析津志。)
324 太師魯國忠武王,名木華黎,扎剌兒氏。以戚里從討漠北諸郡,有功。歲丙寅,拜左萬戶。進兵討金。丁丑封太師國王都行省承制行事。癸未薨,年五十四。
325 王生於阿難水之東,生時白氣充帳,有神巫見而異之曰:此非常兒也。及長,身長七尺,虎形虯須,黑面。多謀畧,雄勇冠一時。與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俱以忠勇佐太祖。時號為掇裏班曲律,猶言四傑也。(太常元公撰。) 太祖軍常失利,會天大雪,失牙帳所在,臥草澤中。王與博爾術,濕氈蔽之,自暮及曉,竟不移足。是歲丙寅,太祖即皇帝位。是歲開禧二年,金太和六年也。
326 癸未春三月,王至聞喜縣,疾篤。召弟帶孫謂之曰:我為國家助成大業,事干戈垂四十年,東征西討,無複遺恨。所恨者,汴京未下耳。汝等勉之。言訖薨。(出世家。) 丞相東平章憲王,名安童,太師忠武王四世孫。至元二年,由宿衛官拜中書左丞相。十二年從皇子行邊,二十一年還朝,複拜中書右丞相。二十六年罷相。三十年薨,年四十九。
327 世祖皇帝追錄元勛,召入宿衛官,置位在百僚上。時太夫人帖木倫,以椒房之故,嘗入宮中。一日,上從容問及公,夫人對曰:安童年雖幼,公輔器也。上曰:何以知其然?夫人曰:每朝退與前輩老成人語,未嘗一親年少輕浮子,是以知之。上默然。(出世家。) 二十五年見天下大務,一入尚書省,屢上中書印,不許。明年罷相,上掌環衛。(勛德碑。) 三十年正月十九日,以疾薨於京師樂安里第。既殯,樹介者三月,上震悼曰:人言丞相病,朕固不信,今果喪我賢弼。詔大臣監護喪事。
328 公生十八登庸,在朝位前後二十年。視事之初,勵精圖治。除前日苛政,待以寬平。抑奢淫,薄稅斂。舉賢任能,常若不及。如丞相史天澤、左丞許衡、姚樞、參政商挺,皆引置左右,同輔庶政。由是至元之初,朝廷無事,物日以繁息,倉廩之積,盈衍於外,海內翕然,號為極治。天子嘉之,嘗曰:安童在,朕得高枕而臥,無所事矣。(世家。)
329 丞相淮安忠武王,名伯顏,八鄰氏。其父從宗王居西域。至元初,王奉使於朝,遂拜中書左丞相。七年改同知樞密院事。十一年複拜中書左丞相。總兵伐宋。十二年秋入覲,拜右丞相。明年春,宋亡。第功增食邑六千戶,複同知樞密院事。二十六年進知樞密院事。三十一年知太傅,錄軍國重事。是歲薨,年五十九。至大四年,敕建廟於臨安。
330 至元初年,王奉使,世祖見其貌偉,聽其言勵,曰:非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遣介還報。建謀發令,才恆出廷臣上,由是愈賢之。敕中書右丞相安童女弟,昭睿順皇后之姊之女。王若曰:為伯顏婦,不慚爾氏矣。拜光祿大夫,中書左丞相。一時君相慶明,朝野晏清,號為極治。(清河元公撰勛德碑。) 十一年複拜右丞相,總襄陽兵伐宋。上曰:曹彬不嗜殺人,一舉而定江南。汝其體朕心,毋使吾赤子橫罹鋒刃。王受命,馳至襄陽,諸軍纂嚴,禡師啟行。薄郢州,漂水溢塗,人病於涉。王曰:吾且飛渡大江,而憚此潢潦耶!度使一騎前導,諸軍畢濟。(勛德碑。) 阿術公使左丞阿里海牙來,期渡江,不答。明日又來,又不答。阿術自來,王曰:此大事也,主上委吾二人,餘可知吾實乎?潛刻期而去。將自沙蕪口入江,宋制置使夏貴將精兵守之。乃陽言明日圍漢陽,夏貴來援,我遣奇兵襲奪沙蕪口,大兵咸會江北岸。宋戰艦屬江中,餘三十里,我以白鷂千艘,爭陽邏堡。夏貴分兵扼戰,命阿術公挽舟逆上,載死士三千夜渡。是年十二月也。明旦,王戰夏貴,江上兵奪陽邏堡,逸夏貴,諸將請曰:貴大將而逸之,可乎?王曰:陽邏之捷,吾將遣使前告宋人,而貴走,代吾使也,貴今來矣。未幾,果以廬州歸。(勛德碑。) 師既渡江,將佐咸賀。王曰:天子威靈,阿術武勇,將校用命,吾何力焉!王師陳鄂城下,時漢陽將戰,焚其蒙衝,火照城中。明日鄂人及漢陽人皆下。留阿里海涯守之,規取荊湖。王與阿術等,東兵興國、蘄黃、南康、江州,望旗輒靡。殿帥範文虎以安慶,張都統以池州來。(勛德碑。) 二月,都督賈似道將師十萬,陳丁家洲。我士賈勇索戰,軍容甚盛。似道聞皷聲先遁,其師遂潰。獲都督府符印,斬賊無算。太平、寧國、建康、無為、鎮巢皆送管鑰請城主。行省駐建康,時江東大疫,居民乏食,乃開倉賑飢,發醫起病,人大喜曰:此王者之師也。四月獻宋主趙顯、謝後、全後於上都。上御大安殿,降封顯瀛國公,遣大臣告成功於太廟。上勞王,王曰:奉陛下成算,阿術效力,臣何有功能!詔以陵州、藤州增食戶為六千。四月成宗即位於�
URN: ctp:ws211835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