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誓) 大唐 麟德二年(665)秋八月, 勅使劉仁願,
(盟誓) 大唐 麟德二年(665)秋八月, 勅使劉仁願,
0665-08-99L0○
(盟誓)
大唐
麟德二年(665)秋八月, 勅使劉仁願, 新羅王及百濟隆, 盟于就利山. 山百濟地也. 由盟改亂山爲就利山, 在只馬縣也.
其文曰:「維大唐
麟德二年歲次己丑八月庚子朔十三日壬子, 鷄林州大都督左衛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柱國新羅王金法敏, 司稼正卿行熊津州都督扶餘隆等, 敢昭告于皇天后土山谷神祇. 往者百濟先王, 迷於逆順, 不敦隣好, 不睦親姻, 結託高麗, 交通倭國, 共爲殘暴侵削, 新羅剽邑屠城, 略無寧歲, 丁壯苦於征役, 老弱疲於轉輸, 脂膏潤於野草, 僵屍遍於道路. 天子憫一物之失, 所憐百姓之無辜, 頻命行人, 遣其和好, 負嶮恃遠, 侮慢天經, 皇赫斯怒, 共行弔伐, 旌旗所指, 若火燎原, 電掃風驅, 一戎大定, 威積截於海外, 聲敎被於殊方, 固可瀦宮汚宅, 作蓒來裔, 塞源拔本, 垂訓後昆, 然懷柔伐叛, 前王之令典, 興亡繼絶, 往哲之通規. 事必師古, 傳諸曩冊, 故授前百濟太子司稼正卿扶餘隆, 爲熊津都督, 守其祭祀, 保其桑梓, 依倚新羅, 長爲與國, 各除宿感, 結好和新羅, 恭承詔命, 永爲藩服. 仍遣使人右威衛將軍上柱國魯城縣開國公劉仁願, 親臨勸諭, 具宣成旨, 約之以婚姻, 申之以盟誓, 刑牲歃血, 共敦終始, 分災恤患, 恩若弟兄, 奉綸言不敢失墜. 旣盟之後, 共保歲寒, 若有棄信, 不恒二三其德, 興兵動衆, 侵犯邊陲, 明神鑑之百殃, 是降使其子孫不育, 社稷無守, 禋祀磨滅, 罔有遺餘. 故作金書鐵契, 藏之宗廟, 子孫萬代, 無或敢犯, 神之聽之, 是饗是福, 振旅祭. 兵還入日, 振旅.
范蠡曰:「軍還入國, 到境界, 或到都邑郊也. 向敵國, 厭災解祭之用大穻, 守曰: 深入敵地, 用兵以大穻, 輕淺以小穻. 將軍等敢昭告于五道將軍五岳四鎭府君四海將軍山川境界諸神祇. 今厶國君臣無理, 殘害萬民, 是以我國君臣, 脩復禮義, 起仁義之兵, 行三軍六師, 欲以安百姓, 還來反國, 到於境界, 願諸神, 禁斷兵氣, 惡鬼不犯境界, 疫氣兵死溺死餓凍死, 暴鬼不可與入, 但我國有𧔚䗁之虫, 文章駮駱, 食惡鬼害, 衣惡鬼皮, 朝食三千, 暮食八百, 惡鬼見之, 驚失魄莫導, 是以當使我國家平安, 萬民和康, 無災無疫, 上得天福, 下得地力, 何人無力, 力不如福, 再拜謹啓.」
주제분류
- 정치>행정>관직>군사관직